胡亚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1923年出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同年进入私立北京儿童医院工作。后历任北京第二儿童医院主治医师,北京儿童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首都医学院儿科系教授、系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发起建立中国儿童白血病研究基金会。目前正为筹建一所集治疗、培训和科研于一体的儿童血液肿瘤中心而奔波。 20世纪50年代,胡亚美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儿营养性贫血治疗和预防方案。60年代悉心研究婴儿腹泻的病因,临床和病理生理,制定并推广了合理的输液方案,使该病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70年代末,率领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组对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开始治疗和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累计收治患儿1000余例,五年以上无病存活率达74.4%,达世界水平。截至2000年底,存活五年以上的白血病儿童已达440人。 胡亚美是我国最早从事儿童白血病治疗与研究的专家,在研究和治疗小儿组织细胞增生症、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营养缺乏症及婴儿腹泻方面多有建树。主编有《实用儿科临床手册》及《婴幼儿保健全书》。协助诸福棠教授主编了《实用儿科学》,并负责了多版的修订工作,这是一部经典的儿科医学大型工具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去参加人大会议时就穿着它
从1946年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初次踏入儿童病房算起,胡亚美从事儿童医学工作已经过近60 个春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她以自己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无数孩子们树起了生命的风帆,送他们重新启航。即便在今天,胡亚美仍每周一次准时出现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儿科病房中,也时常出现在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的讲坛上。就是这么一位长久保持着热情与执着而又慈颜善目、精神矍铄的老人,在谈到半个多世纪中他所治疗过的小患者时,仍亲切地称他们是“我的孩子”
☆ 从那时开始,我对共产主义就有了一些理解
1923年,胡亚美出生在北京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开了一家面粉厂,还拥有好多房地产。富裕的生活使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一幕幕贫富悬殊的社会场景,也一次次地触动着她那颗悲天悯人的心。她把自己的零花钱都攒下来接济穷苦,她不让家里的仆人再叫她“大小姐”。后来她上了教会学校,就通过信奉上帝来寻求解救世人的途径。但是她终于发现,宗教的力量毕竟有限,能改造个人而不能改造社会。抱着让全中国都富起来的憧憬,胡亚美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
☆ 我不能保护自己,应该保护科学
1946年,胡亚美进入诸福堂先生创办的一所私立儿童医院实习,后来留院工作。这所医院就是北京儿童医院的前身,解放后诸福堂先生把它无偿地献给政府,并带领医护人员把新的儿童医院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儿童医院。五十年代,胡亚美把她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攻克当时严重威胁着儿童健康的腹泻病和贫血上。经过了几年时间,把小儿腹泻病的死亡率从20%降到了1%;在贫血病的研究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胡亚美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受到了冲击。
☆ 这是我的一个义务,也是对孩子们最实在的关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刚从“牛棚”中解放出来的胡亚美恢复了工作。这时她看到了一个关于小儿死亡原因的调查数字:北京市城区1到5岁孩子的死亡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炎,第二位是恶性肿瘤,5到10岁,10岁到15岁,死亡原因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恶性肿瘤。这个调查数字说明儿童身患一般性传染病的死亡率已经大大下降了,而恶性肿瘤成为威胁孩子们健康的主要杀手。白血病被称为“血癌”,约占恶性肿瘤发病的1/3,而国内医学界对小儿白血病还很陌生,没有一所医院治疗过,连治疗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