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寻常的宝岛母亲,用她们的爱心、无私、牺牲、坚定、大义,树立起中国女性的伟大形象,使遥远的祖国宝岛变得亲近而神圣。这是记者新闻生涯的感人亲历,也是记者的深刻记忆。讲述三位宝岛母亲的故事,不只是为了穿肠蚀骨的怀念,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与崇敬. 杨秀霞:捐髓大陆
1997年4月,大陆首例无关供者骨髓移植手术在北京307医院进行,这也是跨越台湾海峡的第一例骨髓捐赠,受髓者是罹患白血病的17岁安徽少年。当台湾志愿者几经辗转将骨髓送达北京时,患者父母只了解到有限的信息:捐髓者是一位年过50的台湾妇女。这位捐髓妇女捎来一句话:希望自己的骨髓能够挽救少年的生命,让他重返校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手术保险起见,这位妇女共捐髓1000cc,特别多捐出了200cc!
由于种种原因,手术最终失败了。沉浸在悲痛中的少年母亲对记者说:“海峡两岸都为我的孩子付出了努力。我是孩子的生身母亲,那位远在宝岛的母亲是孩子的再生母亲,我们全家永远感激她!”
4年后,记者到台湾作驻点记者。经多方打问,终于找到了这位感动两岸的“宝岛母亲”————已经年近六旬的杨秀霞。
“这是我应该做的。骨髓捐了还能再生,孩子没能救活是最大的遗憾。”她这样对记者说。当年她55岁,是捐髓的最后年限。面对亲友的顾虑和劝说,她义无反顾走上手术台,平生第一次乘飞机到花莲为大陆少年抽骨髓。只抛下一句话:“能与这孩子配型成功,说明我俩有缘,我一定要为他捐出骨髓,挽救他的生命。”
“我在大陆也有个儿子了,不知他长得跟我像不像?”杨妈妈曾这样幸福地对亲友说。家境并不宽裕的她念念不忘这位与自己有缘的安徽少年,甚至拿出积蓄打制了一块纯金的“吉祥符”,准备在日后见面时送给这位少年。
手术失败的消息传来,这位母亲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
时隔数年,这位慈善、平和的母亲谈及那个孩子,眼里仍闪烁着泪光……“我从没想过回报,只是希望自己能为他做点儿什么,这是说不清的缘分!”
林海音:城南寻梦
2001年秋,夏祖焯先生把记者领到了他母亲的病床前。林海音戴着氧气面罩,插着鼻饲,已处于最后弥留之际。 病榻上,年过八旬的林海音依然美丽而高雅,她那尚存的一息使整个病房弥漫着神圣和高贵。
林海音的一生实为两岸及中国历史的缩影:她是台湾苗栗县人,日据时期生于日本,随父母返台后,不堪忍受日本统治,举家迁居北京;台湾光复后,重返故乡台湾。之后,海峡相隔,待重归城南寻梦,已是古稀之年,故旧过往,存者寥寥。正如其代表作《城南旧事》所叹: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夏祖焯对记者说,母亲一生刚烈正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岛内“白色恐怖”时期,出于对高压下的台湾同胞的同情与支持,林海音的“纯文学”出版社扶持了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家,使其走上文学之路。但是,近年来,在甚嚣尘上的“台独”喧嚣中,一些曾受她资助的作家竟成为“台独”鼓噪者,走向了她的对立面。一向乐观的母亲,晚年心境平添了一分感伤与苍凉。
“我是大中国作家,我以此为自豪!”夏祖焯告诉记者,晚年时的母亲就是这样表示的。这大概是她所能作的最大的原则性宣示了。
我们找来了插图版的小说《城南旧事》,在她眼前一页页翻过;并播放着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以及她最喜欢的歌曲《魂萦旧梦》,试图唤起她的记忆。
当年在电影《城南旧事》中扮演小英子的沈洁也专程从上海赶到台北探望她的忘年交。
“我感到,林阿姨认出我来了,北京的那段生活对她来说太深刻了。”沈洁说。
我们感叹着时光的流逝和无情,也感叹着人生的离愁与执着……在台北,我们以这种方式陪伴这位伟大母亲的最后旅程。
许月里:矢志抗日
见到许月里妈妈是2002年8月15日,1945年时的日本投降日。在台北一个偏僻、破旧的老楼里,九旬高龄的许月里老妈妈给了记者心灵上最强烈的一次震撼。 这位岛内仅存的抗日英雄,16岁就投身台湾抗日组织“工友协会”,与日本统治者展开斗争。“我的父母不仅给了 |